首页 > 社会 > 正文

遗传厄运 “无为而治” 市场主导培育“农民城”


更新日期:2014-02-20 01:15:30来源:网络点击:16328

  温州龙港镇,1982年建镇时全镇总人口不足7000人,是一个“灯不明、路不平、水不清”的小渔村。30年间,龙港镇人口已超40万人、经济规模近100亿元,在温州的314个乡镇中,列第二位,被誉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乡村城市化的杰出代表”。

  苍南县决定成立龙港镇时,陈家堡村村民陈定模自荐做了龙港镇首任党委书记。陈定模在龙港实行“户籍改革”、土地“有偿使用”、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等改革,最吸引人的口号是“欢迎农民进城开店办厂”。凡在龙港镇购地建房、经商办企业的农民都可迁户进城,这是当时全国第一个实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大胆创举。

  “为了解决进城农民的口粮和就业问题,龙港协调了苍南县政府各有关部门,对申请开店、办厂的农民实现部门联合办公审核,最终把企业局、工商局、公安局等八个部门的章归并为县计经委的一个章。”如今75岁的陈定模回忆说,“这就是八颗大印一把抓。”

  农民对这座属于自己的城市的管理模式:“自理口粮进城、自建住宅落户、自找门路就业。”龙港现在的几大产业,几乎都是从当年“自找”的不起眼的小产业做出来的。

  农民进城,政府的公共财政压力不足以提供配套的服务,龙港镇推出股份制,马路、路灯都是农民集资建设的,整个龙港就是一个超级股份制企业,当时的说法就是初级合作社。

  在温州,不用政府投资一分钱,靠引入市场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就建立起温州机场、金温铁路、温州大桥等基础设施。2012年底,温州的幸福轨道S1第一期工程也采取向社会募资的方式,15亿元额度被认购完毕。

  温州大学副校长任柏强认为,温州的城镇化之所以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率先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模式。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的建设由政府负担,城市居民的福利、保障也是政府负担。农民进城意味着政府财政支出的扩大。

  为了缓解这个矛盾,政府所作出的反应,自然是限制农民进城,即阻止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而温州在城镇化过程中化解这个问题的矛盾,其所采取的对策是把以往政府主导型的城市化转变为市场主导型的城市化。

  温州市委政策研究室调研员马津龙认为,在计划经济时期,温州的影响比较大,受到各个方面的关注,温州政府在经济压力和政治压力的两难选择中,采取了“无为”的行为方式,温州最初的城镇化的成功,最大的经验是政府的“无为而治”。

  对于目前的新型城镇化,陈定模有自己的理解。他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能设想由顶层设计一个模式。”

  他认为,各地要根据各地的经济、环境、文化、观念的不同,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城镇化道路。“我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提出梯度城市化的观点,就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建设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城市。”陈定模说。

  在陈定模看来,目前社会对城镇化建设争论比较多的问题是土地、资金、就业、农村等,“这些问题是早在1984年龙港建镇后几年中激烈争论的老问题,但龙港镇在实践中都一一迎刃而解。”陈定模说。

  马津龙认为,温州的城镇化成功的关键在于创造了有利于城镇发展的新机制,就是凭借城镇的功能优势,依靠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导进城企业投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企业发展和城镇发展的统一。

  与此相联系,还超前实行包括户籍制度、土地使用制度以及投资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改革,从而开辟了富有温州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责任编辑:DF127)


相关:

大量投资者加入黄金抄底队伍  “这黄金价格还真涨上来了,看来咱们春节那段时间买的黄金真是值了!”  “是呀,也该涨涨了,趁着现在涨的还不多,再买点吧。”  昨日,记者走进北京市一家黄金卖场时,听见两位大妈在黄金饰品的柜台前聊..

天然气基建向民资抛出“橄榄枝”  随着雾霾天气的持续,对于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的使用势在必行。随着天然气消费量不断提高,输气管道运营管理规则将迎来重大变革。有业内人士透露,未来民资和个人资本有希望进入天然气管道建设领域。  继2013..

上一篇: 探索股改地改户改 温州城镇化
下一篇: 温州市长陈金彪:把乡村打造成宜居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