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正文

融资如何标本兼治解码信贷高台nt检查 跳水


更新日期:2014-08-16 04:23:49来源:网络点击:129905

  2014年下半场的开局比以往来得要“冷清”一些。央行最新公布的7月货币数据显示,M2、社会融资规模、新增存款、新增贷款均大幅放缓,其中3852亿元新增贷款创下2010年以来单月新增贷款绝对额的最低值,2730亿元社会融资更是创下2008年10月以来最低数据。

  而央行也“第一时间”站出来解读称,金融数据的回落,与基数效应、今年6月份“冲高”较多以及数据本身的季节性波动等有关,深入分析的结果显示,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仍处在合理区间。

  央行的“不淡定”告诉了市场这样一个结论,货币政策“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并没有改变。目前来看,进入8月上旬后,贷款基本上每天保持着300-500亿元的增量。

  8月14日,国务院公布月初就已出台的十条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指导意见,其稳定信心之意溢于言表。

  微刺激层层加码并没有停止,但数据并不给力。而定向宽松的下一靶将射向哪里呢?

  高台跳水背后

  供需双重叠加

  金融数据不好看,到底是需求的问题还是供给的问题?

  对此,央行相关负责人分析称,在“三期叠加”、经济运行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以及房地产市场正在调整的背景下,有效贷款需求没有过去那么旺盛,6月份贷款大幅冲高消耗了较多的高质量贷款项目储备,金融机构需要一些时间来补充。

  历史上7月份历来是“小月”,7月份的季节性回落就较去年更为明显。央行负责人表示,今年6月份存款增加3.79万亿元,同比大幅多增2.19万亿元,7月份存款季节性回落也就相对多一些。人民币存款历来就有非常明显的季末冲高、下季初回落的规律。

  据央行初步估计,7月份银行理财等资产管理产品分流存款约1.6万亿元,近期A股行情回暖,7月中下旬又有近10家公司启动IPO,也分流了部分一般存款,其中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增加约3000亿元。

  这导致7月末人民币存款同比多减1.73万亿元。与此同时,当月人民币贷款仅增加3852亿元,同比少增3145亿元。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认为,目前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采取以存定贷的考核机制,当月新增贷款规模主要依据新增存款规模确定。7月份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减少制约了贷款发放。

  为此,盛松成给出了一组数字加以印证,7月份17家中型银行存款余额减少1.17万亿元,当月新增贷款较上月减少2098亿元;对此,小型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商行、农合行和农信社)当月存款余额仅减少1254亿元,但新增贷款较上月大幅减少1847亿元。

  “季末冲高,本身就清楚反映了贷存比等指标约束之烈。”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问题出在了供给方,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贷存比约束趋紧。此时,应考虑松绑这两项:单降准、降息不对症。

  此外,针对信贷数据走低,央行相关负责人分析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连续11个季度上升亦为主因。央行称,信贷资产质量管控压力有所加大,金融机构贷款投放,特别是对一些信用风险集中暴露的地区和领域的贷款投放更为谨慎。

  “从时点上讲,为了贷款利润指标,银行都会争取早投放早受益,下半年投放积极性就会下降。”一家国有大行河北分行工作人员李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今年更加如此。

  针对这一现象,盛松成解释为,受今年以来不良贷款明显上升的影响,为了应对上半年末的不良贷款考核,少数商业银行在6月份存在主动增加贷款、压低不良贷款率的趋向。

  “以往的节奏是信贷压缩会出现在四季度,在信贷额度不够的情况下,会顺延至下一年初。”李伟称,总行要求控制不良贷款抬头趋势,意味着各分行在完成指标后,投放积极性下降,压缩信贷投放时间在提前。

  盛松成也印证了这一说法,“担保圈风险、区域金融风险暴露增多等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近期部分地区不良贷款和不良率出现双升势头,金融机构风险防控压力明显增大,信贷投放趋于谨慎。”

  无基建、不复苏

  三驾马车两掉队

  自去年11月以来,房地产投资到位资金增速从27.6%连续下滑至3.2%。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3.7%,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6.8个百分点。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认为,去年资金利率大幅飙升导致金融机构配置按揭贷款动力大幅减弱,但房价高高在上,没有按揭贷款的支持,普通居民很难全款购置房产。

  尽管进入7月以来地方政府放松限购的行动不断升级,但效果并不明显。受房地产拖累,7月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双双回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为9%,略低于6月的9.2%。固定资产投资也类似。1-7月投资同比增速为17%,这是从2002年以来的最低值。疲弱数据还在用电量上得到进一步显示,7月份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也从6月份的5.1%降至2.9%。

  管清友认为,如果政策维持目前状态,年内房地产难言改观,而这将对上游制造业、地方财政收入、相关产业链消费等造成直接冲击,拖累经济复苏。

  统计局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马车”也已经开始掉队,7月零售增速12.2%,较上个月下滑0.2个百分点。而根据海通证券预测,受累于7月财政支出下滑、地产销售降幅再扩大, 8月消费增速将继续回落至11.6%。

  在内需不振的情况下,外需好转似乎成为二季度经济企稳的重要动力。海关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3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6.4%;其中,出口1.31万亿元,增长14.1%;进口1.02万亿元,下降2.1%;贸易顺差2919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然而,蹊跷的是,交通部公布的7月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9.28万吨,同比仅增长1.3%,增速较6月份下降3.5个百分点,与海关的高出口数据并不匹配。

  “原因很可能是汇率波动造成的报关与生产时间错位有关,不宜解读为外需大幅提振。”管清友认为,长期来看,中国的出口仍存在明显的天花板。

  疲弱的数据粉碎了微刺激下经济复苏的愿景,如今市场关心的是,央行会否降息?

  两提降低成本

  清理加价环节

  8月14日,国务院公布月初就已出台的十条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务院第二次提及降低融资成本。

  同时,央行二季度报告响应了国务院常务会议降低融资成本的要求,在专栏中专门分析了企业融资难的几点原因:一是企业债务率较高,债务负担与融资需求互相推动。二是“财务软约束”拉高了融资利率,部分软约束的低效企业占用信贷资源而挤出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机会。三是股权融资发展不足,企业对于债务融资需求较高。四是我国储蓄率降幅明显超出了投资率降幅,供需失衡导致利率上升。

  这一次,央行提到“降低融资成本要标本兼治”。那么“本”是什么?管清友认为传统部门强劲的融资需求和储蓄率拐点是全社会融资成本被推高的本质原因,其结果是其他市场化部门融资需求被不断挤出。

  而“标”则是这种挤出效应下的表现形式:非标的兴起、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 、期限错配、融资链条盘根错节等等。

  按此,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十项措施逐一落实。“魔鬼”躲在细节里,监管在做的都指向同一件事情:减少层层加价的中间环节。华泰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徐彪曾表示,这条政策的力度堪比降息,缩短企业融资链条,清理不必要的环节,整治层层加价行为,理财产品资金运用原则上应与实体经济直接对接。

  管清友亦认为,三季度以来央行采取多项措施引导资金利率下行,后续仍会通过PSL等工具“定向差别降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责任编辑:DF143)


相关:

中国城镇化需“弯道超车”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随西门子海湾国家媒体考察团对西门子在阿联酋参与的重点项目,如世界首个”零碳城市Masdar City、西门子驻Masdar城总部、亚斯岛、区域制冷工厂等城镇化项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实..

GDP-6.8%:安倍经济学捉襟见肘  GDP-6.8%:安倍经济学捉襟见肘  在北京读日本的报纸杂志,感觉日本今年4月将消费税税率从5%提升到8%,非常受民众的欢迎,日本经济不仅没有因为提税而出现困难,而且对安倍经济学愈发有了信心。   “安倍..

上一篇: 再请央行降息
下一篇: 大连控股转型疑云 景良教育估价84亿借壳换股拼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