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正文

听书吧有声小说网 生死课18年,我把“死亡”摆在讲台上


更新日期:2018-04-06 13:40:20来源:网络点击:1013876

原标题:生死课18年,我把“死亡”摆在讲台上

 

在学校教育里,学生接受科学的教育,掌握很多工具性的知识,但是没有人教他们死亡是什么,怎么面对死亡。

文|实习生王双兴

?本文约3062字,阅读全文约需5

为自己撰写墓志铭、在讲台上宣读遗嘱、回忆衰老中的母亲、分享离死亡最近的经历和体验……这些情节,经常出现在广州大学“生死学”课堂上,年轻学子慕名而来,把“生死”写在课本上。

老师胡宜安,是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的副教授。自他2000年开设“生死学”选修课以来,小教室换到阶梯教室,客容量也从最初的三四十人增加到如今的150人。尽管这样,依然有人开玩笑说:每年落选胡宜安的“生死学”的学生,可以绕广州大学操场一圈。

在新媒体和综艺节目中,胡宜安的“生死课”被人拿去和“爬树课”、“恋爱课”列在一起,统称为“大学奇葩选修课”。胡宜安生气,生死无小事,他不能接受这个严肃话题被惯以戏谑。

十八年,他把被回避、被忌讳“死亡”摆在讲台上,和学生一起思考、求解。当年轻的“蚌”在课堂上慢慢张开外壳,胡宜安也在学着从容地面对衰老。

清明假期,缅怀先人之余,听他聊聊死亡这件事,以下内容为胡宜安口述。

胡宜安,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的副教授。受访者供图

(一)

很多情况下,这个时代在屏蔽死亡。

我们走在大街上,我们打开网络和电视,看到的全都是青春靓丽、生机勃勃的东西,有关死亡的话题被压缩到医院、火葬场和墓地。

在我们的传统中,主流文化常常回避死亡话题,人们避讳灰暗和死亡。另一方面,在现代化背景下,很多技术让生命存在的样态发生了变化,比如医学的发展给予现代人无限的想象、渴望和希望:战胜疾病,延长寿命。但是,因为现代技术给了我们的愿景,我们反倒忽略了生命走向死亡这种自然的过程,越来越不了解死亡的真相是什么。

总之,大多数时候,人们对死亡是陌生的、忌讳的、闭口不谈的。

但是,但凡一个人,他就会面对生死问题,它不应该是少数人在特殊时空环境下的话题,应该是我们对生命的共识性、常识性的一种东西才行。

有一年一个学生和我说起她的经历,她的家庭非常幸福,爷爷非常疼他们姐弟几个,尤其特别疼她,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留着,过年过节给她。后来女生考上了外地的高中,爷爷替她高兴,临走前送到村口,嘱咐孙女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最后又嘟囔了一句:“爷爷怕是等不到你上大学了。”

女生当时也没留意爷爷的话什么意思,毕竟要开启新生活了有很多憧憬。直到那年中秋节,她正参加学校举办的篝火晚会,接到家里的电话,说爷爷不行了。女生当时就崩溃了,跑去卫生间里哭,然后第二天照常上课。从那以后爷爷的事她就不问了,高二、高三,直到大学,每次寒暑假回家,她都没问过爷爷怎么走的,葬在哪里了,有没有给她留下什么话。把这件事从思想里屏蔽了。用她的话说:“我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我没有上过爷爷的坟,他就好像还活着一样。”

在学校教育里,学生接受科学的教育,掌握很多工具性的知识,但是没有人教他们死亡是什么,怎么面对死亡。

家庭教育中也一样,有些说法由来已久,比如亲人重病住院,弥留之际最好不要让小孩子进去;灾难现场、遗体告别会让小孩回避;茶余饭后忌讳谈死,觉得是不吉利的东西……

这就有点像释迦摩尼年轻的时候,家人在皇宫里营造一种“生”的环境,不让他接触生老病死。但事实上,直到释迦摩尼看到生老病死,才开始悟,那才是生命的真相。

美国波士顿有一个死亡博物馆,通过很多小细节让小朋友感知生死。比如在笼子里放进一生一死两只兔子,先让孩子去摸那只死兔子,冰凉、僵硬,很恐怖;然后让孩子去摸活兔子,温暖、可爱,活蹦乱跳。非常简单的方式,但可以非常真实地让孩子感知到生死。

生命意识的发育是一个过程,小孩子就是从懵懵懂懂开始,慢慢成长,慢慢被启发,理解能力慢慢增强。但我们习惯于把他的生命意识在懵懂时期掐断,等到他年纪到了一定程度,亲人去世,死亡话题突如其来,无法回避,他没有任何心理文化和思想上的准备。就像那个刚刚说到的女生,她不知道怎么面对,只能把爷爷去世这件事从思想里屏蔽掉。这件事就像一个结卡在心里,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是真的是非常要命的一个东西。或许在她的一生中还有很多生离死别的事情,怎么办?

女生在大一下学期选了我的课,可能是认识到生死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告诉我说,她想明白了,假期要到爷爷的坟上看看,告诉他自己考上了大学。

在很多场合,我们是没有直面死亡的机会的,一个学生不可能在数学课上说:“老师,我对死亡有些困惑。”那我的生死学课堂就提供一个氛围,提供一个场合,告诉学生死亡离我们并不远,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情,对正在经历生离死别的学生而言,帮他找到一个释怀的通道,一个出口。就这么简单。

胡宜安老师的生死学选修课,深受学生欢迎。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二)

死亡不应该被视为一种很糟糕的现象,也不应该成为人们因为无知而导致的恐惧。这18年来我在做的,是寻求把死亡话题挑明,让学生从教育上获得资讯并求解。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对生命的敬畏,因为有“死”,所以“生”是独一无二的,是弥足珍贵的,是无可替代的。

和其他的课程不同,我要传授的不是科学知识,所以不能仅仅站在一旁。我需要在课堂上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

2007年的时候,我经历过车祸,骑自行车经过十字路口时,被一辆农用车撞出十几米。脑袋缝了几针,肩膀韧带断裂。后怕的是,我摔倒的地方前面一米多就是一堆建筑瓦砾,如果力道再足一点,我就没命了。

那之后没两年,我的舅父去世了,我回乡参与他的葬礼。我们把他的遗体送进火化炉的炉膛,亲眼看到火化工用很长的铁铲把遗体翻过去。哇,这个人呐,就在那一刻,烟消云散了。对死亡的真实的体验,真的无以名状。

我会在课堂上一次次把这些讲给一批批学生,然后和大家一起探讨,一起思考。人在面临无休止的痛苦时真的毫无尊严,那么在生命的最后,究竟应该死马当作活马医,还是选择有尊严地离开?生命是稍有不慎就会消损的东西,但为什么总有人毫无敬畏,视自己或者他人的生命如草芥?有医生说,90%的人在死的时候是非常恐惧的,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对死亡的认知,在面对自己结局的时候能更从容、更坦然?

每个学期,我都会给学生安排一项作业:给自己写遗嘱。其实是通过文字的方式向死而生的一种体验。假设自己将要死去,如何安排后事;把自己置于将死的状态,回过头来感知到生之可贵。这种方式效果挺好的,有的学生一边写一边哭,“我真的会有这一天,那活着的时候该怎么办?如果我就这么走了,爸爸妈妈怎么办?况且还有很多事没有做……”悲从中来,难免痛哭流涕。

其实,所谓向死而生,就是只有直面死,才能生得心安理得;只有学会珍惜和敬畏生命,才能每时每刻感到幸福,就是佛教说的,日日是好日。

我在课程大纲里设计了很多内容,包括生与死的概念和本质,死亡的形态(疾病、衰老、灾难、死刑等等),生死两安(临终关怀、安乐死、器官移植、丧葬礼俗等等),自杀问题。教人也是自教,上生死学课程的这十八年,也是我克服自身对死亡的恐惧的过程,我也在学习从容地面对衰老、面对死亡,学习如何与家人相处,爱或者被爱。

和过去相比,人们讨论死亡的空间更大了,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也有向好的迹象。去年,广州大学举办了一次有关生死学的学术研讨会,社会各界都在关注,而且有很多学生来旁听,死亡不再是遮遮掩掩的事了,也不只是几个感兴趣的研究者在私下空间里讨论的话题,它也能够被摆在台面上,变成大家熟悉的话语。这挺好的。

洋葱话题

你怎么理解死亡?


相关:

苹果将花4000亿美元回报股东 下月宣布原标题:苹果将花4000亿美元回报股东 下月宣布 4月6日消息,花旗集团旗下研究部门发布报告称,苹果下月可能把股东回报计划的规模提高1000亿美元至4000亿美元水平。到5月1日,苹果将发布2018财年第二季度财报,..

大屏视觉享受 家用投影机带你畅快追剧原标题:大屏视觉享受 家用投影机带你畅快追剧 盼啊盼啊终于迎来了春季的小长假,不知道大家都有怎样的打算呢?是和家人朋友一起外出短途旅行、还是宅在家里度过悠闲时光呢?在笔者看来,除了一些必要的家庭聚..

上一篇: 特朗普:与中国贸易战有痛苦 希望能解决贸易争端
下一篇: 每天叫醒我的不是梦想,是隔壁装修的电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