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视 > 正文

影子银行改革的关键在于尊中国学位网 重市场


更新日期:2014-01-09 01:31:55来源:网络点击:4498

  近期,关于治理中国影子银行的消息已让市场风声鹤唳。据悉,国务院已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影子银行系统(SBS)的政策指引,即“第107号文”。该文件除明确各类影子银行的归口监管部门以及要求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外,还对各类影子银行业务提出了具体要求。银监会1月6日召开的2014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也特别提出要对理财业务、信托业务、小贷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四种业务的风险进行防范。

  2008年以来,“影子银行”一直因为被视为导致全球金融危机加剧的重要因素而备受批评。据统计,2002年,主要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规模为22万亿美元,到2007年达60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相比于全球3%左右的GDP增长率,其中有很大的泡沫成分。特别是2005—2007年的两年间,其资产规模几乎翻了一番,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也是危机后影子银行体系备受关注的根本原因。

  对于中国来说,影子银行给中国的金融体系带来了很大风险,如何监管影子银行是困扰监管机构的难题。按照中国银监会内部报告测算,2012年年底内地影子银行规模达20万亿元,其中通过民间借贷约10万亿元;银行同业、理财及信贷资产转让等表外融资为8万亿元;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私募基金等则为2万亿元。

  影子银行暴增使中国金融体系变得脆弱,中央政府便开始整顿影子银行。2013年8月国务院同意央行牵头建立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防范影子银行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中国金融监管层对于影子银行的治理,显示出现有监管体制在应对新金融形态时,存在着诸多不足。比如说,银监会管得了商业银行和信托,但管不到城投平台和私募基金;各地的民间金融则多由地方金融办负责监管,不过,在技术手段与人才储备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短板;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迄今为止没有合适的监管部门,银监会、工信部以及各地工商部门,各自能管一部分,但又都不具备有效监管的条件。不夸张地形容,在金融脱媒、金融创新大爆炸的时期,中国的金融监管已经明显跟不上市场的步伐,迫切需要作出改革。

  可以相信,正是债券市场及互联网金融监管方面所体现的不足,令金融监管层下决心推动相关制度的建设。107号文明确了影子银行的分类,提出要按照谁批设机构谁负责风险处置的原则,根据统一归口监督管理和表内外并重的原则,来逐一落实各类影子银行主体的监督管理责任。而在完善监管制度和办法方面,文件特别强调各金融管理部门要按照代客理财,买者自负、卖者尽责的要求严格监管金融机构理财业务。这种监管思路基本反映了央行行长周小川在2013年初对中国式影子银行的看法。周小川认为,中国影子银行机构本身就在监管体系内,“错判”甚至武断地“喊杀”将使中国间接融资比重维持在高位,增加经济或金融运行中的诸多矛盾,同时扼杀金融服务的多元化,加剧社会资源配置失衡。因此,对中国式影子银行所有机构和业务仔细梳理,对其现状、特征和功能等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从政策上引导其“弃恶扬善”,更多地发挥积极作用。

  在笔者看来,影子银行改革牵扯面甚广,有赖于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因此不可能通过快刀斩乱麻的方式予以解决。正如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所言,在监管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金融安全与市场效率的平衡,既不能对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放任自流,又不能采取简单的一刀切,禁止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和有益的金融创新。

  目前来看,监管层对影子银行的分类规范监管值得肯定,对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应该算是长期利好。不过,在短期内将对资金市场造成一些冲击。在中国这个以间接融资为主导、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全甚至完全割裂的市场体系中,影子银行在资金资源配置严重扭曲的情况下为满足市场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这正是2013年年初银监会发布8号文规范非标和银行理财以来,商业银行融资业务迅速转向同业膨胀的原因。现实强烈的市场资金需求,使得监管层注意到光靠堵是不行的,而这正是传闻已久的银监会规范银行同业的9号文迟迟未出台的原因。

  一言以蔽之,对于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的关键在于开放市场,实际上这也是全世界金融政策的方向,只有先开放,让交易浮出水面,才能谈得上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而监管不是盲目的,也必须建立在开放和公平的市场环境基础之上。目前来看,虽然107号文基本反映了监管层对综合化解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系统思考,但是关键的看点还在于各监管部门对具体监管尺度的把握,那才是真正影响市场资金供给的核心。尤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影子银行的发展也要以市场化和规范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也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

(责任编辑:DF126)


相关:

发行宣传移花接木 国内首只券商基金销售遇冷  新基金法实施后,国内首只券商基金东方红新动力于2013年12月30日抢鲜发行。不过,《金证券》记者了解到,该基金销售并没有想象中的火爆。基金业人士表示,作为首只券商系基金,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其背后依托投研..

散户:老股赔着钱仍打算“打新” 赚一把就走  对于热衷“打新”的投资者来说,今天是一个大日子。经过14个月的空窗期,IPO重启后首批两只新股今天正式实施网上申购。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前往东三环附近的两家证券营业部探营,发现股民们大多比较看重最初..

上一篇: 东方汇理:G3与新兴市场增长差距或缩小
下一篇: 民资进入银行业大幕开启 监管思路应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