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视 > 正文

也平凡 让中药摆进美国药店


更新日期:2014-02-25 00:55:51来源:网络点击:17887

  中药企业要把出海纳入自己的发展战略,并且形成具体规划,不能急功近利仅仅以增加销售额度为宗旨,而是要真正实现自身的国际化。

  技术上的不成熟,国际消费者的不认可,欧盟地区注册程序的繁琐都让国内中药企业一愁莫展,中药出海几乎变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产业梦。

  尽管英国进口我国中药的数量占总量比重较低,对国内企业的影响有限,但是如果其他国家也以此效仿,那么意味着国内中药出口市场将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到国内相关企业。

  国外的禁售归根到底是对中药的不信任,只有把中药做强做大,才能消除疑虑,让中药走出自己的国际路。

  究竟中药出海为什么这么难?中药国际化的道路还有多长?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刘张林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尽管存在诸多困难,但中药国际化的前景还是很好的。

  CEI:除了固有习惯和不信任因素,究竟是什么核心原因导致了中药出海难的局面?

  刘张林:所有的药品食品都需要严格的行政管理,尤其是药品,无论药品要进入到哪个国家,都是要注册的,而注册程序很复杂。这个直接增加了出海的难度。

  境外市场对中药的接受度有问题,市场通路也有问题。企业的投资很大,但市场没有达到预期的程度,这对于企业来说,在经济学上就是不划算的生意。因此企业不愿意出海、不敢出海。

  从境内来看,医药企业从1975年开始形成产业化,经过了40年的发展,规模也迅速扩大,产业水平得以提升,中药管理标准也提高了。但国内缺乏一个很规范的行业标准,因此我们也在做努力,让国内的标准认证与国际接轨。

  另外,国内的中药企业和全球的跨国企业相比,体量还是非常小的。国内的一个企业做到100亿元就是大企业,而国际上的大集团都是上千亿美元的规模。国际制药巨头单独一个公司的研发就相当于我国全部中药企业的总和。从这些方面来说,国内企业的实力还达不到跨入国际的水准。

  除了这些,政府的组合支持还需要进一步深化,行业组织也有差距。这都让中药出海变得困难。

  但从目前具体来看,在境外的注册程序繁琐是现阶段制约我国中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原因,也可以说是其中最现实的一个因素。

  CEI:目前,国内中药企业如何看待中药的国际化,企业出海的大致情况和积极性如何?

  刘张林:英国这次禁售中药,是2004年后延伸的一个行动。为了使欧盟草药管理规范化,也方便管理,欧盟出台了规定,出现了这种比传统管理方式更加方便的注册程序。但也规定,在2011年没有完成注册的企业,就要退出欧盟市场,2011年4月30日之后,英国又给了一年过渡期。然而国内的企业现在除了成都地奥集团完成了荷兰的注册,其他的都没有完成。

  不过,欧盟的中药市场是有限的,最高时也没到2000万美元。除了欧盟,其他国家都没有按照上述规定执行,在这样的现实之下,企业的注册积极性是有限的。尽管注册方面比之前方便了一些,但还是要花费一些人力物力,国内有些企业已经在行动了,但并没有特别积极。

  值得欣喜的是,全球对中药的认识都在提高。近期,世界卫生组织专门做了报告,是关于2013到2020年传统医药的发展策略。其中提到,目前巴西总统的保健医生就是中医,这证明在全球范围内,中药还是受到欢迎的。2013年,国内的中药出口额也在增长,完成了25%的高增长率,出口值第一次超过30亿元。

  在国际化的问题上,国内企业有两个模式。第一个是同仁堂模式,他们在世界建立了70多个门店,在中国香港建立境外工厂,利用老牌子销售。第二是天士力模式,这种模式的市场推广更强,但必须通过新药注册。天士力在美国已经经过了三次临床实验。这种模式是体验式的营销。

  除了这两种模式,其他企业都在做,地奥成功完成了注册,也有企业提出要做世界的中药。完全是按照全世界的验证方式来规范自己。

  总的来看,国内企业还是希望进入国际市场的,国际化的欲望也还是存在的。除此之外的其他方面,企业都还在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调整。

  CEI:为什么目前在欧盟注册的国内企业只有一家?是不是国内的市场已经足够它们消化,因此不需要国际化?走出国门对企业来说,究竟能带来什么变化?

  刘张林:依据欧盟的注册制要求,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只有1000多个品种的传统植物药在欧盟完成注册,这种注册对于外来药进入市场难度很大。

  地奥的成功是由于企业有这种愿望,而且中药成分相对比较单一,当时正好国家项目支持,荷兰政府也希望中国企业到荷兰去注册,在这种背景下,地奥非常顺利地就完成了注册。

  但是只有一家完成注册并不代表其他企业不想注册,更不是因为国内市场足够大了。因为对于企业来说,进入任何一个市场都需要前期的准备,中医中药的整个趋势肯定是被看好的。对于企业来说,前期工作一定要做足,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际都应该是这样。

  作为企业不仅要做国内市场,也应该做国际市场。这对企业的眼光和发展战略都是好的。

  走出去必然会给企业带来不少的变化。首先,企业的眼光眼界和战略思考一定是不一样的;其次,企业的发展空间也会得到大大增加。走出国门,企业可以吸取国际上先进的生产经验,只有自己做到了先进,才有可能培养优秀的人才。

  国内现在一直在从标准上和欧盟接轨。我们努力让中药进入美国药店,进入欧盟药店。逐步进入药店之后,国外对于注册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也不用再认证药品是否安全等。

  国外其实是很关注中药的,我们商会制定的7个提取物的国际标准,美国要把其中3个拉入美国药典。不仅美国,国际上很多国家都是关心中医中药的,都希望中药能为当地的卫生健康服务。

  但企业可能觉得出海是一个长久的事情,不能在短期之内获得想要的利润,这也是阻碍中药出海的很大问题。

  因此,相关政府部门也做了很多工作。从战略上来说,要制定中药海外推广的战略、具体规划,和相关促进政策、服务贸易等,还要加强境外交流。目前国内已经签订了80多个双边协议,其中50多个是关于中药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要以市场为主体,而市场的主体是企业,因此,政府只能去引导,并给与少量的政策支持,但政府不会采取强制性措施去做。

  现在,世界对中药的认可度在增强,也在促进建设相关的法规,加强与中国政府的交流。一些权威的研究机构、高校都在进行研究和教学。这对于中药被认可、进入主流会有一些帮助。

  CEI:虽然国内中药目前有了较好的发展,但现在洋中药的盛行给了国内中药企业很大的压力。业内很多人认为洋中药优于国内中药,已经对国内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你怎么看这种观点?

  刘张林:洋中药没有威胁到国内中药。所谓洋中药是以日本的汉方药、韩国的韩药为主。如果只说中药产业,日本汉方药是20亿美元,韩国要不足10亿美元,综合到一起不过200亿元。而国内中药产业规模是2000多亿元。由此计算,中国中药占据全世界90%以上的产业规模,销售额市场占比达到30%~50%。

  日本、韩国的中药都是从中国进口的,如果把出口日韩的中药原料药全部计算在内,中国中药企业的销售额甚至超过90%。大家说韩国、日本的洋中药占全世界销售额的80%以上,这是天方夜谭。汉方药整个产业才20亿美元,出口也基本没做。虽然它曾经想过进入美国市场,但后来发现太困难,就放弃了想法。

  CEI:为了推动中药的国际化,你认为有哪些还需要继续努力?

  刘张林:对于政府来说,要继续重视并制定合理的国家发展战略。

  作为行业的组织者也要制定相关标准,组织境外注册的培训和市场介绍,并且搭建贸易平台。要促进企业进一步提高对于国际市场的认识。

  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把国际化作为一部分,并确定合适的人才来推动国际化。企业要将国际化纳入自己的发展战略,并且要有具体规划。在实施的过程中,企业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为了完成国内的销售指标而经营,而是要为真正实现自身的国际化而努力。

(责任编辑:DF122)


相关:

ETF两融余额齐增  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两市ETF总融资余额增长8.28亿元,至269.56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总融券余量小幅提升至3.84亿份。  沪市ETF总体周融资买入额为18.69亿元,周融券卖出量为11.09亿份,融资余额为2..

一周ETF 货币ETF规模大幅增长  上周市场冲高回落,上证指数周跌幅为0.10%。场内ETF逾六成收跌。A股ETF上周整体净赎回16.54亿份,货币ETF规模持续增长。据统计,春节后截至2月19日,两货币ETF银华日利 、华宝添益规模分别增长157%和83%。 ..

上一篇: 访第一批新能源车使用家庭:跑1万公里省6000元
下一篇: 中国光伏危与机并存